北京儿童医院

首页 >医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儿童过敏性疾病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
2017-07-05 15:20:59 浏览次数: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多学科交流,推进儿童健康服务能力,6月30日至7月2日,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暨儿童呼吸和过敏疾病分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参会人数达300余人。此次学术论坛由我院呼吸内科、呼吸儿科、过敏反应科介入肺科共同举办,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伊朗以及中国香港等多地专家分别就围绕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的筛查、诊疗、早期干预策略以及后期综合管理等热点内容和相关技术进行了广泛讨论。

图片39.jpg

来自香港广华医院的吴国强教授就“学龄前儿童喘息的诊疗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学龄前喘息患者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早期干预策略等内容。

图片40.jpg

来自日本相模原医院的Motohiro Ebisawa教授就“婴儿食物过敏管理”内容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如何应用现有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用于食物过敏患者的早期筛查,同时建议及早开展食物激发试验用于食物过敏患者病情转归的监测,防治过度干预后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图片41.jpg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爱欢教授就“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进展”内容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在她的报告中再次强对于儿童哮喘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其严重发作的可能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可以更好的达到哮喘儿童的非药物管理目的。

图片42.jpg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浦滨儿童医院鲍一笑教授就“6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内容做了大会专题报告,鲍教授就如何对于进行学龄前儿童哮喘鉴别诊断、早期筛查、干预以及病情转归等多维度进行了学术探讨。

图片43.jpg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郭晓奎教授就“微生物组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内容进行了专题报告,他的报告不仅阐述了“微生物组、微生物菌群”等基本概念,还就体内存在的微生物组如何与免疫相关应答基因间相互“对话”机制,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状态,最终诱发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的机制进行了阐述。

图片44.jpg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就“药物变态反应概论”做了专题报告,他通过真实的病例向在场展示了引发严重药物过敏反应的潜在诱因、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通过识别前驱症状快速处理,从而避免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图片45.jpg

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就儿童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综合诊治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建议,再次强调儿童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气道过敏性疾病属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理念,二者要协调诊疗理,更倡导对于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院内多学科(multidiscipline team,MDT)合作机制。

图片46.jpg

考虑到广大基层学员提出的如何做到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化的问题,在2017年7月3日至4日,由过敏反应科在天泰宾馆又延伸举办了2017全国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习班,此次学习班课程设计原则是以临床操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深入浅出地讲解气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临床评估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通过临床实际病例报告解析与现场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学员的学习理解。学习班上,向莉主任由前沿文献的解读为出发,对于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自然病程、转归特点进行了总体概述。来自我院呼吸科的殷菊主任还就“中国哮喘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就“中国哮喘行动计划”开展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项目进展进行了介绍。

图片47.jpg

同时,开设“过敏原体内体外技术操作、肺功能系列技术操作质量控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测定“等气道过敏性疾病常用临床诊疗技术的理论讲解;通过现场建立“关爱敏儿成长”微信群实现与学员间的实时沟通,在群学员达40余人。根据学员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延长学员在过敏反应科过敏原皮肤试验室和肺功能检查室的见习时间,提供肺功能检查实践操作机会和过敏原皮试。

过敏反应科

上一篇: 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儿童康复分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 第六届亚太儿童耳鼻咽喉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论坛成功举办

返回

顶部